图说:岁数相差半世纪,同台对垒乐融融 秦秦摄

  小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天,昨晚7时才结束当日比赛的闵行体育馆乒乓房内,两小时后又亮起了灯。几位从外地赶来的乒乓球爱好者找到主办方:“明天就要比赛了,我们还想来练球。”他们的满腔热情,打动了工作人员。

  15年来,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已经成为上海、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乒乓球爱好者口中的“乒乓春晚”,每年用乒乓的方式来迎接春节,是一项传统特色。

图说:选手在比赛中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下同)

参赛者热情


  一项赛事为何坚持15年?上海市乒协主席陈一平直言:“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办老百姓喜欢的乒乓——这是赛事能够坚持15年的根本。”

  2005年上海世乒赛倒计时100天之际,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开幕,开球仪式上,众人高呼:“徐老,再来一个十二大板!”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与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杨晓渡上演了一场精彩对决。

  这项烘托世乒赛气氛的公开赛,很快在民间乒乓球爱好者中被热议,不少球友希望上海将这场比赛能持续办下去。就这样,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走过了15年,参赛人数从最初的1000多人,逐年递增至四五千人,比赛项目也从单打项目,增至双打、光板、家庭等多元化、趣味化项目。

  据统计,迄今共有3.2万余人参加过这场乒乓盛宴。

图说:选手在比赛中

专业人追捧


  一项业余赛事为何吸引国际乒联关注?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说:“专业体育人要投身群众体育,民间自有高手,能受到很多启发。”

  15年从不间断,徐寅生是“乒乓春晚”的忠实观众,从早上8时到晚上7时,他看得津津有味。按他的话来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舞台上,草根选手“别看他们是野路子,但不乏创造力,很多球路连专业选手都打不出”。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吸引了越来越多专业乒乓人的关注。前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专程来上海观赛;现国际乒联主席维克特录制视频为球友送祝福;乒乓名宿张燮林、张德英、曹燕华、王励勤等是赛事的忠实“粉丝”……在国际乒联博物馆,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有着专属展厅,丰富的图文资料介绍,吸引着每一个参观者的目光。

图说:选手在比赛中

主办方坚守


  每年的“乒乓春晚”,缘何让《新民晚报》和红双喜成为始终如一的主办方?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楼世和说:“红双喜是国民品牌,在专业竞技领域做贡献,更要为大众体育做贡献。群众乒乓,是整个乒乓运动的基石。”

  近年来,球友们惊呼,决赛上使用的彩虹球台,仿佛有了登上奥运舞台的感觉。在红双喜的牵线搭桥下,品牌形象代言人马龙、丁宁等国手为大家录制视频,鼓励业余球友在这个舞台上一展身手。

  这个赛事,也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民晚报》搭起了一个开门办赛的平台。在众多参赛球友中,年年有人带着《新民晚报》来参赛,他们会争相阅读比赛相关报道,将整理好的剪报本和每年的参赛服、参赛球珍藏起来。

  乒乓球是响当当的国球,红双喜是乓乓响的中国品牌,《新民晚报》是家喻户晓的报纸,推广好、弘扬好、传承好国球文化,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推崇的快乐乒乓,15载后再出发。